這段時間主要跟一位香港的老硬件工程師聊天,向他請教一些電源方麵的問題。老人家年齡也不是很大,隻有50多歲,但看起來卻有60多歲。
老人家去了香港,接受了一些美國的思維模式,尤其有一段時間與(yu) 美國宇航局的技術人員溝通比較多,對美國的那一套技術比較迷信,加上他的弟弟在台灣做DSP方麵的,幫他一起做伺服電機和高頻等離子放電電源,言必高、精、尖,尤其是對信號完整性,高可靠設計,高速采樣分析方麵有獨到的理解。
剛認識他的時候,對他不感冒,因為(wei) 他講的那一套在國內(nei) ,往往行不通,比如他要求靜電直接打晶體(ti) ,還要係統穩定工作,說這事美國宇航局標準,聽的我直搖頭,其它的電路設計方麵,他要求從(cong) 頂往底設計,一步步的都有標準、數據,而我們(men) 都是先模仿的,哪有什麽(me) 標準,隻以能否做出來,穩定工作能賣出去為(wei) 標準的,所以理念不同,雖然有來往,但不深入探討。
這次高頻焊接機研發完了,性能很不錯,客戶想著讓這個(ge) 老人家來看看,一是顯示一下我們(men) 的實力,算是顯擺吧,二是聽聽人家意見,看看有什麽(me) 需要改進的,我也欣然接受,說實在,高頻焊接機做到現在,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入理解了,也需要再跟外麵的溝通一下,提高一下層次。
因為(wei) 老人家擅長的是硬件,為(wei) 了摸他的底,我事先問了他很多關(guan) 於(yu) 硬件的問題,發現他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信號完整性方麵,尤其擅長用示波器看波形來判斷,本來以為(wei) 他對電磁場方麵水平不錯,專(zhuan) 門挑了一些傳(chuan) 輸線方麵的問題問他,比如USB為(wei) 什麽(me) 比RS232在物理層上速度快等問題,他雖然不能從(cong) 電磁場角度來分析,但卻能從(cong) 信號完整性上看待,也算是很不錯的一種思路。通過這些提問,對他肚子裏的貨有了一些了解。之後帶他看了高頻機的波形,老人家尤其重視死區的波形,對整體(ti) 比較滿意,也算是對我工作的承認吧,因為(wei) 他以前就曾說過,我這麽(me) 做,是做不出來的,隻會(hui) 放鞭炮。
昨天去了一家做高頻機的公司,這家公司做了10來年了,兩(liang) 三個(ge) 差不多完全不懂電子的人,結果去模仿一家比較出名的高頻機公司,在很多物料都不清楚的情況下,居然讓他們(men) 做起來了,甚至我問他用的磁環的磁導率是多少,他們(men) 都不知道,他們(men) 說我就按照一樣的,多買(mai) 幾種,買(mai) 來一一測試,讓我很是我感歎,尊敬,是這幫無知無畏的人,在扛著中國民用工業(ye) 產(chan) 品的旗幟。
雖然前期不停的炸機,不停的維修,但做到今天,也基本上穩定了。創業(ye) 裏麵,膽量是第一位的,若想著沒有技術就不敢動,那什麽(me) 都做不了,若想著按美國思想,等自己都會(hui) 了之後再做,黃花菜也涼了,隻有大膽的去做,跌到了再爬起來,想盡各種辦法去解決(jue) ,隻要有這份精神,老天也會(hui) 幫你的。
昨夜回去後又見到老人家,以前老人家對國內(nei) 的很多東(dong) 西都不認可的,比如說人才培養(yang) 方式,他老是說美國的因材施教的好,學生出來後可以強於(yu) 老師,還有說國內(nei) 做東(dong) 西沒有標準,做不好東(dong) 西等等。我結合昨天那家公司的例子一一分析給他聽當前的形勢,因為(wei) 我發現他考慮問題是脫離國情考慮的,隻是參考美國標準而已。
建國以來,國內(nei) 什麽(me) 都缺,尤其是人才,工業(ye) 體(ti) 係。好不容易引入了蘇聯工業(ye) 體(ti) 係,培養(yang) 了一些人才,但主要集中在軍(jun) 工、大型國企方麵,但很快就麵臨(lin) 問題,導致人才死的死,走的走,並且有一個(ge) 斷檔。
改革後,大家都知道美國好了,於(yu) 是僅(jin) 有的一些人才也都出口了,留下的一些精英,都下海做民用輕工業(ye) 了,急著賺錢啊,而教育方麵,因為(wei) 斷層,人才培養(yang) 前期也非常緩慢,而這個(ge) 時候,社會(hui) 對人才的需求很大,國家這個(ge) 時候隻能實行批量式生產(chan) 人才,而不是因材施教,要知道,很多沒有讀過書(shu) 的,因為(wei) 就是要賺錢,都自己自學成才了,賺錢是學習(xi) 的最大動力,也是最好的指揮棒了。
而在民用工業(ye) 方麵,大部分是進口的設備,或者是國內(nei) 大型的國企等,但國內(nei) 的很少,隻是到了現在多一些而已,這樣就有很大的利潤空間,讓這些膽子大的,敢於(yu) 闖的,但知識呢,隻有一點點,比如維修經驗,做過銷售之類的因為(wei) 自己的無知卻殺入了這個(ge) 行業(ye) ,靠自己的汗水,也做的七七八八,經過幾年的完善,在國內(nei) 站穩了腳跟。但對於(yu) 出口,卻沒有辦法,畢竟是模仿來的,原理理解不深,穩定性做不好,很多指標也達不到出口標準,而這個(ge) 恰好給我們(men) 留下了很好的機會(hui) 。因為(wei) 我們(men) 畢竟是有良好的科班底蘊,通過紮實的理論基礎,完全可以把產(chan) 品穩定性做到跟進口的差不多,實現國際化。當然這個(ge) 機會(hui) 也差不多是最後一波了,看今年的招聘,高層次人才主要湧向了軍(jun) 工,大型國企那邊,等大國企實力很強後,小民企就別想著出頭了。現在國家對高科技,比如裝備類的投入很大,而因為(wei) 之前的人才問題,這方麵國家的實力還不是很強,若在這個(ge) 階段能夠介入,是一個(ge) 不錯的選擇。
對於(yu) 我們(men) 來說,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,結合理論,把產(chan) 品做穩定,擠入國際市場和國家高端裝備行業(ye) 。
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固然好,但很多項目都是第一次接觸的,若沒有做過,都不可能理解的很深,往往都是做完後,才真正明白,這個(ge) 國內(nei) 跟美國有極大的差異。何況是改革開放後的那個(ge) 年代,那幫人因為(wei) 曆史原因不可能接觸到理論體(ti) 係,若他們(men) 還缺少膽量的話,他們(men) 將一事無成,難道非要等到什麽(me) 都學會(hui) 了,才去做嗎?那個(ge) 時候還你有的機會(hui) 嗎?
創業(ye) ,膽量是第一位的,美國新技術開發,也是在不停的試錯,而不是用理論指導,尤其是量子理論的產(chan) 生,就是實踐的結果。
今天對於(yu) 中國來說,高層次的技術人員還是很少很少,就算有,他們(men) 也不可能免費教我們(men) ,我們(men) 往往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不停的試錯,而不是坐以待斃什麽(me) 都不做。書(shu) 上的理論講的再透徹,也需要我們(men) 做實驗驗證,產(chan) 品研發也是如此,大家不要理想化。(轉自21ic電子網)